最近在書裡看到一個題組:
假設有AB兩台車子,A車的安全係數是8,價格為2.5萬美金。B車的安全係數是6,尚未訂價
你會怎麼為B車定價呢?
我當時的想法是這樣,我不知道車子的安全係數有多少等級,但依題目給我的感覺,我認為最高等是10
那以比例來分的話,B車我會減掉5千美金,我個人定價為2萬美金
接著第2題就問:現在這兩台車擺在你面前,你會買哪一台?
這個題組沒有標準答案,只是看你會如何選擇
如果你剛才為B車訂的價格對你而言是有吸引力的,那你應該會買B車
但是我猶豫了,我覺得B車的安全係數只有6的話,不降到1.5萬美金我是不會想買的
我檢驗自己這兩種立場的轉變
第一題我既不是車商也不是消費者,純粹用超級旁觀者的角度來看,然後以數學合理性來分配價格
當我變成了消費者,我好像也不光是考量這兩台車,而是想像有最高等級的10
那麼6跟10之間差了4級,只降5千美金根本不夠
第一次我拿6跟8比,得出要降五分之一的結論
第二次我會拿6跟10比,覺得應該要2.5萬的6成才可以
我也不明白我的邏輯怎麼會跑得如此莫名其妙
不過卻再次深刻體悟到我果然沒什麼商業頭腦
我拿著這兩題去問Anita
第一題她就為B車訂了1.5萬美金的價格
我忍不住直誇妳真的好厲害好會訂價,因為妳訂的價格我就會買B車沒有錯
她告訴我她的思考模式是這樣,雖然不知道安全係數最高有多少,但可能每突破一個級數難度會倍增,並不是按一定級距來衡量
可以用晶片來比喻一下,7奈米到5奈米假設要花3年時間,5奈米到3奈米不見得也是3年,可能要5年或者10年才能達成,大概是這種感覺
車子的問題是好幾天前討論的,至於今天想發這篇文是因為我又問了她另外一個系列的題目
有種常見的二選一題目是這樣的
A選項是大家都很差,但你比別人好一點點
B選項是大家都很好,但你比別人差一點點
例:
A、所有人的智商90,但你智商100
B、所有人的智商150 ,但你智商130
A、其他人的年薪80萬,而你年薪100萬
B、其他人的年薪300萬,而你年薪200萬
像這一類的題目我都會選擇B,畢竟B選項平均都比A選項高
會寫到這種題目的書,通常都是在探討人的優越感,大部分人都是要比別人好一些些生活就會好過很多
Anita就是很標準需要優越感的人,毫無疑問這兩題她都選了A
而且她一直試圖說服我改選答案,不斷靈魂拷問說:難道妳能承受每天看到別人都比妳好嗎!
在她連珠炮的句子中我突然抓到一個關鍵:「所以重點是“知道”別人沒有,所以自己才會開心。如果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,不管智商或金錢都是要選高的那個吧。」
因為優越感並不是我活得自在的必要元素,所以在選擇時我通常是以其它情緒在衡量
接著我發現了一個bug,如果按照現實社會的情況來看
人民平均所得高,相對來說物價也會高(雖然現在是不管薪水多寡,物價都一直在高啦)
如果我選了B那真的非常不妥,因為社會的物價會隨著那些年薪300萬的人來調整,我真的會活得很辛苦
感覺還是活在平均所得低的地方會相較輕鬆很多
我自己想通了以後,覺得年薪那題應該要改選A才是正確的判斷
不管任何題目,只要包含了金錢的要素,就必須得抽離題目給的簡單框架,回到現實社會來思考
資本它本身也像個活物,有自己的性格存在
就像一個喜歡使喚別人的人,就會想盡辦法把別人都變成自己的奴隷,然後自己就成為了國王
當然也不光只有資本,我覺得很多概念或者文化也是如此,好比:民主
我覺得民主也會讓人們去做各式各樣的事,以完成民主自己的欲望
一但他們誕生在這個世界上,就有他們自己的使命跟人生
資本的個性,就是會驅使人類去讓資本越來越壯大
(就是把這些抽象概念給擬人化就對了)
金錢是需要特別跳出框架來思考的特殊生命體
它真的是人類最詭譎莫測的一種發明,在你的腦中設下了超多陷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