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才我姐從冰箱中拿出豆漿時打翻了
我媽會從市場買豆漿,通常那種豆漿是塑膠袋裝
封口用塑膠袋本身打結,或是綁一條橡皮筋
我這人討厭麻煩,所以找了一個盆子直接裝豆漿,沒有打結
因為豆漿打翻要擦拭,我姐就開始指責我
姐:「為什麼妳不綁!」
我:「因為很麻煩啊~」
姐:「是妳每次綁起來麻煩,還是現在擦乾淨麻煩(大聲)。
我就是每次倒跟收都會綁,我就不覺得麻煩!
只是打個結而已,妳看現在要擦得花更多時間!」
我姐去拿抹布時,我默默想了一下,
隱隱覺得不太合理
我承認我也有錯,但雙方都有錯
我姐單方面指責而我不回應,不就把錯全擔下來了嗎
勢必是要雙方都承認錯誤才行
我回嘴道:「之前我也好幾次這麼做,都沒打翻啊。
今天如果不是妳打翻,我有沒有綁,對妳而言根本沒差不是嗎?
如果沒有打翻,我有沒有綁妳會在乎嗎?」
我姐安靜了
我想起車禍事故
就算對方違規而被你撞傷
你也是要負法律責任
因為你沒注意到路況,有人違規你自己要小心
所以即使別人違規被你撞了
你也要負一小部分的責任
我覺得今天打翻豆漿的情況跟這種車禍很像
只是誰的錯比較多還難以釐清
雖然我也能理解這種心情
發生失誤時,趕快找到一個可以推卸過錯的對象
心裡就會比較舒坦
忍不住立馬打給鹿仔,她同意是雙方的錯
鹿:「不過若發生在我家,我只會被我媽罵死,
因為她是每次都會綁起來的人,所以我們也要做到。」
這種傳統教育是否是一種「做賊喊捉賊」「惡人先告狀」的養成教育
我記得從小就是這樣,只要我們有家事沒做好
媽媽就會先聲奪人,而我們只能挨罵
反正事情沒做好,就是做事那個人的錯
只是往往也沒想到真正的細節
好比衣服沒乾淨,長輩就說你洗衣粉放不夠
但其實可能是洗衣機用久了,除污力沒那麼好之類的
久了以後,只要先發脾氣的人就贏了
有人打翻飲料,就先怪喝飲料的人為什麼把杯子放在這裡
說實在的,換成幾年前的我也不見得會回嘴
因為我還沒意識過來,被指責的人是否犯錯
而思路越來越多時,就會開始去想各種辯解之道
但其實是種哀傷的感覺啦,整個事件消化之後
後來我也跟安妮塔討論了一下
她說我用車禍比喻她能接受
但是我不能說「以前每次都沒事,這次出問題才來叫」
這種辯駁之詞她無法苟同
安:「就像妳以前闖紅燈好幾次都沒事,如今發生車禍才來怪別人沒注意,這是不對的。」
這倒引發我另一種思考
「食物沒封口本身有錯嗎?」
原本我還覺得我姐跟我都有錯
如今越想越覺得我沒錯
食物不封口連道德瑕疵都沒有
也許有人要說:很容易壞掉、很容易被人打翻
如果我不怕食物壞掉、每次拿取也都很小心不打翻
食物不封口這件事,其實只是個人生活習慣問題
最後再打個小比喻
有個小朋友天天在公園吹泡泡,一直以來都沒事
如今有個人踩到肥皂水滑倒(不是打翻,而是泡泡破了在地面有水漬)
或剛好對那化學成分過敏,吸到泡泡水而生病
就會去指責小朋友不該在公園吹泡泡,並要求以後不得再做
但有沒有罪似乎是有個分水嶺的
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高瞻遠矚
去預想一件事有N個過程最後招致危害,而提前阻止這件事
在公園裡玩耍的人,從來沒有因為小朋友吹泡泡而感受到困擾
又怎麼會去要求不得在公園吹泡泡
有沒有錯這件事,似乎都是有了真正危害後才去論定的
法律也有不溯及既往吶~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