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久沒有聊到書

平日也看了許多滿好看的書

但是讓我有想介紹的衝動的書真少

之所以喜歡,是這些刊物把媒體變成了文化實驗場

並非單向給予資訊,而是重新產生連結

 

我喜歡的刊物之一《東北食通信》

雜誌內容是介紹某種農漁產品,而該食材就是當期的贈品

有很多溫馨的小故事

像是某種特殊品種的小南瓜,因為只有2個人力,加上種子很少,所以很難大量培育

結果讀者吃完了南瓜,就把種子洗乾淨寄回去,小南瓜也就成功大量復育

還有某期捕不到筍殻魚,結果贈品出貨一延再延

讀者非旦沒有生氣,還上粉絲團幫漁夫打氣「哎呀,這種靠天吃飯的工作,本來就有抓不到魚的時候,也怪不了你。」「颱風天還是不要出海了,你要注意安全呀。」等等

如果是一般消費者買不到東西只會破口大罵,可是消費者已經和生產者有了連結,認識了生產者

反倒就像朋友一樣,會以同理心去看待

每個段落都讓我覺得很動人

 

大部份提到的地方刊物,只要努力做出了一點名氣

就會有出版社跟連鎖書店找上門

而這些刊物仍舊堅持自己配送,或者跟獨立書店合作

把最初的理想堅持下來,實在很不容易,畢竟金錢的誘惑那麼大

東北食通信只收1500名會員,畢竟會員數一擴大,和生產者那種朋友的感情似乎就會被沖淡了

 

這點我認為很高招,因為限額1500名,我就不會輕易退訂

如果我日後還想回頭來訂,也要看有沒有空的名額

這樣培養出來的會員真的會很鐵

 

發展到一定程度,擴大也是必要的

東北食通信不做垂直系統,而是橫向聯結

讓各地有志之士加入,他們提供技術跟團隊經驗,收點權利金

因而產生了「四國食通信」「東松島食通信」⋯⋯等等等

以改變飲食文化為出發點,讓這個食通信體系變得意義非凡

 

我倒覺得刊物只是一種手段的選擇而已

真正想傳達的東西,比起發行數量更能感受到珍貴

 

--------------

在書與溫泉這章,我感嘆著台灣的老街與夜市根本沒有地區之分

全台賣的內容87%像,各地商店街似乎從南到北都同一個供應商

 

城崎溫泉發行了只有去那裡才能買到的小說

找來萬城目學專門為城崎溫泉寫故事

書也是用防水頁印刷,還可以帶進溫泉裡邊泡邊看

漸漸也變成伴手禮的熱門商品

這故事改變了我的認知,伴手禮不再是藝品或食物,連小說也能成為伴手禮

 

我感嘆這種形式的特產在台灣應該發展不了

除了台灣地小,還有生意人頭腦動得快

這種當地限定的商品,很快就會在全台灣出現

創意真的是人人都可以有,但能多堅持又是另一回事了

就算我堅持找當地廠商來製作我的產品,也堅持只在本地販售

但其它地方會來仿冒

導致這種獨特在地文化一直遭受外來的破壞

 

-------

《在雲端上》又讓我再次看到橫向連結

這本刊物內容算滿常見的,介紹當地的特色小店或美食

不過他們有跟公部門合作,因此每期特輯都會問說:「這期介紹烏龍麵,大家有什麼推薦?」

每個職員都收到email,就會讓平時沒有往來的部門之間會閒聊:「你打算推薦哪間店?」「哦,我知道那家。」諸如此類

不見得是外部的交流,組織內的人也有了共通話題

 

更奇妙的是還出現了支援免費刊物的免費刊物

有插畫家就自己出了《在雲端上之下》的免費刊物

走訪一次《在雲端上》介紹過的店家,詳細畫了一些內容

這是我認為這本刊物的有趣之處

 

----------

書中稍微介紹了元祖的地方刊物、離島刊物、占卜刊物、僧侶刊物⋯⋯

有趣的網路媒體也提了下,尾道市Cat Street View 就是我覺得有點意思的社群

用貓的低視角看街道,看到店家有貓的圖案按下去,還有介紹店貓的資料

 

-----------

這本書帶給我很奇妙的感覺

人們用著不同的方式交流,有顛覆的、有傳統的

一點一滴去型塑一個看不見的世界,而我們的靈魂居住在其中

文化的本質就誕生在這看不見的世界裡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莫米人 的頭像
    莫米人

    這一秒以後

    莫米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